性別化創新通訊新知

[GI]性別化創新研究─神經科學中的性別議題


2016-11-10

1. 期刊開放下載 探討神經科學研究中的性/別分析怎麼做?

《神經科學研究期刊》最新一期專題─性/別影響已出刊,目前數篇關於神經科學研究與性別分析的討論開放下載。此外,編輯政策也迎來新變革,日後發表論文將被要求納入性別影響說明。

詳參: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jnr.v95.1-2/issuetoc

2. 臨床研究中,性/別分析報告怎麼做?

每一件臨床研究報告,都會記載研究對象的基本生理特徵,例如:年齡、雄性/男性或雌性/女性。有些研究會將性別欄位設定為生理性別(SEX),有些則是社會性別(GEDNER)。「性別」作為一項重要的變項數據是無可爭議的。然而,究竟性與性別的範疇與內涵如何區辨,以及「性別」要如何在研究報告中被闡明,是接下來這篇文章所要討論的地方。

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證據顯示,無論生理性別或社會性別都會影響研究結果。舉例來說,研究對象的篩選、回應、代謝情況和針對特定藥物的反應等,存在著要回報研究適用成果的科學與倫理議題。這項觀點解釋內文中,性與性別如何影響並產生關聯,下文也將進一步提供報告書寫建議。

詳參:http://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2577142

3. 考量性別差異的醫學 將為病患帶來更好的健康照護品質

自古以來,「男女存在差異」這句話所流傳的時間如同人類歷史一樣長,但醫學卻是在近幾世紀才開始研究女性。相較於男性,女性的生理構造,以及她們所經驗的疾病與治療感受存在許多差異。近年,國家衛生局投入大筆資源在生物醫學與性別研究,然而,儘管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生理性別是重要的變項指標,它可能影響疾病風險與診斷方法,但目前會考量病患性別的臨床診斷仍相當缺乏(包含檢測項目、藥物治療與其他)。因此,此篇文章詳細說明為什麼醫學研究應在最一開始關注性別差異。

詳參:http://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257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