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 and human hand

觸覺科技:分析社會性別

原文網頁連結,如對本網頁翻譯有問題,歡迎聯絡我們



議題

工程師正在設計透過觸覺裝置虛擬碰觸的新型溝通方式。這也帶出了觸覺該如何運用於機器人技術等新問題。機器人的碰觸該遵循人類常規嗎?人類和機器人間的碰觸,或透過觸覺裝置中介的碰觸,能與人跟人之間的碰觸有著同樣的意涵嗎?

方法:分析社會性別

與人類/機器人碰觸相關的研究還在起步階段,鮮少有研究考量到人類的社會性別,及與其互動的機器人「社會性別」(依社交線索建立——詳見性別化機器人)。機器人學者必須考量社會性別是如何呈現於人類/機器人的碰觸之中。研究必須包含:1)具代表性數量的男人、女人與性別流動的個體,加上具有不同社會性別配置的機器人;2)依社會性別分類的數據(男人、女人、多元性別者);以及3)依社會性別分析的研究結果。分析性別化的人類/機器人互動對於建立有效互動是很關鍵的。

性別化創新

    1. 理解人類間的碰觸之性別動力(Gender Dynamics)。

    2. 將性別適切(Gender Appropriate)的碰觸設定進機器人與觸覺裝置中。

下一步

    1. 分析人的社會性別對於人類/機器人碰觸之影響。

    2. 分析機器人被認定的社會性別對於人類/機器人碰觸之影響。

前往完整案例研究

原文網頁連結,如對本網頁翻譯有問題,歡迎聯絡我們



議題

在健康照護、老年照護、教學以及娛樂等領域中,社交機器人已經逐漸進入了我們的生活(Li et al., 2017)。在這些情境中,機器人與人類的互動溝通是依循著適切的社交行為規範。社交碰觸(Social touch)是人類非口語溝通中很重要的部分,如:憤怒、驚恐、幸福等情緒皆能透過接觸準確傳達;而更為複雜的情緒,如:忌妒,亦能在親近的人之間傳達,像是情侶(Hertenstein et al., 2006; 2009; Thompson & Hampton, 2011)。

工程師們正在研發能夠透過觸覺裝置進行虛擬接觸的新型溝通方式。Van Erp與Toet(2013)認為觸覺互動能幫助人類與機器人建立情感。而這也帶出了「接觸」該如何運用於機器人的問題。機器人的接觸該依循人類常規嗎?人類和機器人間的碰觸,或透過觸覺裝置中介的碰觸,能否與人與人之間的碰觸有著同樣的意涵?

性別化創新1:理解人與人之間碰觸行為的社會性別動力(Gender Dynamics)

社會性別如何影響社交碰觸的方程式呢?當工程師們盡可能貼切地再現人類社交碰觸時,瞭解支配人類社交接觸的嚴格(大多是不成文的)禮節規則是非常重要的(van Erp & Toet, 2013)。情緒觸摸是社交碰觸中的一種類型,它能傳遞正面與負面的情緒進行溝通。在適當的情況下,情緒觸摸能夠調節生理反應、提升信任感與愛慕感、建立情感以及緩和行為。而在不恰當的情況下,情緒觸摸則會帶來恐懼和反感(van Erp & Toet, 2015; Burleson et al., 2018)。在此,我們特別關注人類之間的情緒觸摸有何社會性別差異,以及尚需注意到,社會性別規範會因為一些交織的因子而有所差異,例如:族裔與年齡。

碰觸的社交面向在於兩個人的互動之中。每個人都是由不同的社會性特質所組成的,包括:社會性別、年齡、教育背景等等。點擊圖一中的字標可以瞭解人們之間的碰觸意義,其內容將依下列狀況而有所不同:1)人在碰觸當下的整體社交脈絡、2)碰觸互動者間的關係、3)進行碰觸行為的目的以及 4)在特定文化中,管理社交互動的社會性別規範與社會性別關係

factors affecting human touch social context
圖一。人與人之間的碰觸行為取決於個人的社會性特質,包括:社會性別、年齡、職業、族裔背景、教育、語言、文化、能力等。同時也會就碰觸當下的社交脈絡情境而有所差異,例如:職場或家中。此外,碰觸行為也由行為目的、個體間的社會性別關係以及社交關係所管理著。

go to social context page go to relationship page go to purpose of touch page go to gender norms and relations page


人類/人際碰觸研究的下一步
依據人類社交碰觸的研究顯示,參與者的年齡、性別認同與文化背景、社交脈絡和碰觸目的,都會改變碰觸行為與反應。至今為止,多數研究僅針對二元性別進行分析,如:男人與女人,且預設他們皆為異性戀。因此,我們建議未來研究考量多元性別個體,包括多元的性傾向,如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酷兒、無性戀(LGBQA);或是多元社會性別身分者,如跨性別、性別酷兒或性別流動者。

性別化創新2:將性別適切(Gender Appropriate)的碰觸設定進機器人與觸覺裝置中

部分的人類社交碰觸面向,能夠經由轉譯置入於人機互動中。以下有三種人機互動模式可供參考:1.透過觸覺裝置中介的人類碰觸、2.人類觸摸機器人、3.機器人觸摸人類。

透過觸覺裝置中介的人類觸碰
在許多例子中,觸覺裝置都期望能遠距離地複製人與人社交觸碰的某些效果。研究人員認為間接觸碰應該要模擬人際之間的觸碰。Yohanan編列了30種不同的觸覺原型,透過重力、振動以及溫度來模擬出不同的人類感知,包括擁抱以及握手(Yohanan & MacLean, 2012)。類似的裝置例子包括The Hug、Thermal Hug、HotHands以及POKE等(清單請見Huisman, 2017, 396)。

人類通常能透過觸覺裝置傳遞情感,但仍不如親自觸碰來得準確(Bailenson et al.,2007)。舉例而言,在人類互動當中,社交碰觸能夠促進無私行為以及助人意願。這種「點金術」,如在肩上或其他部位的一個觸摸,常能帶來有利的社會性作為(Hubbard et al.,2003)。以餐廳服務生為例,當顧客與服務生有行為碰觸互動時,顧客可能會給予較多的小費。且當顧客與服務生為不同性別時,其影響將更為顯著。另外,間接觸碰的點金術實驗成果有個別差異。其中一項整合分析的結果顯示,雖然間接的社交碰觸與親自碰觸有著一樣的效果,不過在研究者自身的實驗中發現,透過虛擬社交觸碰,對助人行為並無顯著提升(Haans & Ijsselsteijn, 2009)。

人類觸摸機器人
人類觸摸機器人的禮節應依循人際間的互動方式,包括:社會性別常規。舉例而言,在某項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清理」一位虛擬機器人身上的髒汙。而不同社會性別的參與者皆在面對女性形象機器人時使用了較小的力道。換言之,參與者面對男性形象機器人時使用了較大的力道。此外,施在軀幹上的力道也較臉部來的重。(Bailenson & Yee, 2008, 167)。


圖二。人類與機器人間的碰觸取決於該人類是誰,以及該機器人服務的領域為何,例如:健康照護、服務、教育等領域。決定碰觸的回應方式在於行為的目的,而目前尚未有研究觸及人類與機器人的社會性別差異及互動議題。(請見性別化社交機器人)。


重要的是,社會性別規範約束著對於特定身體部位的碰觸方式,而這也近似於人類與機器人的互動。在一份研究中,以參與互動式的解剖課程為背景,共有31位參與者(16名女性、15名男性)被要求碰觸或指出一個類人機器人的解剖部位。實驗使用的機器人是23吋的NAO,以白色塑膠打造,配有多樣的色調。參與者的生理反應(膚電喚起)在被要求碰觸機器人的臀部或生殖器時會提升,而碰觸手或腳等部位時,參與者的反應則較小。雖然研究招募的男女人數幾乎各半,但作者並未以生理性別的角度來分析資料(Li et al., 2017)。實驗使用的機器人除了有顏色的區塊外,並沒有可辨認的生理或社會性別特徵(在私下溝通中我們得知其色調為灰色,我們將其解釋為社會性別中立的)。參與者是接收NAO以合成的聲音引導碰觸的,我們無法評估該聲音的社會性別線索。

機器人觸摸人類
機器人觸摸人類的禮儀是否也需依照人際間的互動規範,像是社會性別常規,或是有其他的適用規範?關於機器人主動觸摸之研究仍在起步階段,且鮮少有研究考量到參與者的社會性別與機器人的「社會性別」(依社交線索建構)的互動。HRI專家提醒,有效的機器人主動觸摸將取決於互動當中影響著人與人觸摸的有效性之所有面向,例如機器人的外觀與行為、使用者的個人特質(包括社會性別),以及互動的社交脈絡等(Willemse et al., 2017)。

在護理及照護等領域,機器人的主動觸摸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喬治亞理工學院的一項實驗中,研究者設計了一個能夠觸摸及擦拭受試者前臂的護理機器人。相較於情緒性的觸摸,例如安撫,人們對於幫助性的觸摸有較正面的反應,如清潔皮膚(Chen et al., 2011)。參與該實驗的男女人數相當,但參與者的反應並未以社會性別差異進行分析。

結論

如上所述,人與人之間的碰觸行為相當複雜,且碰觸的行為與回應取決發生當下的整體社交脈絡、碰觸者之間的關係(或說熟識程度)、目的,以及社會性別常規所影響。雖然我們對於人際之間的碰觸已充分了解,但對於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的碰觸則尚未以社會性別觀點進行檢視。

下一步

  • 1.分析人的社會性別對於人類/機器人碰觸之影響:雖然我們回顧的多數研究設計包含了相同數量的男性與女性,但鮮少:1.依社會性別分類資料(無論人類是男性、女性或性別流動者)、或2.依社會性別分析結果。僅回報男性與女性的集合統整,可能會導致有瑕疵的結論。舉例而言,在一個探討8種情緒的研究中,Hertenstein等人(2009)表示,男人和女人都能夠有效地藉由觸摸進行溝通與區辨。然而研究人員在2011年依照生理性別分析了他們的數據,卻發現僅有女性與女性之間的碰觸能夠有效地傳達幸福感。此外,「同情」的情緒也需在互動雙方其中一人為女性時才能有效傳達,而「憤怒」則是需有一方為男性(2011)。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發現分析社會性別相當重要,其有助於完整地理解研究結果。
  • 2.分析機器人被認定的社會性別對於人類/機器人碰觸之影響。我們目前所知尚未有研究探討當人類與機器人互動時,雙方的性別差異是否會對互動產生影響。隨著機器人逐漸參與我們的生活,這些研究結果對於人類與機器人之間有效且安全的合作是很重要的。


參考資料

Bailenson, J. N. & Yee, N. (2008). Virtual Interpersonal Touch: Haptic Interaction and Copresence in Collaborative Virtual Environ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 37(1), 5-14..

Bailenson, J. N., Yee, N., Brave, S., Merget, D., & Koslow, D. (2007). Virtual Interpersonal Touch: Expressing and Recognizing Emotions Through Haptic Devices.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2(3), 325-353.

Burleson, M. H., Roberts, N. A., Coon, D. W., & Soto, J. A. (2018). Perceived Cultural Acceptability and Comfort with Affectionate Touch: Differences between Mexican Americans and European American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0265407517750005.

Cabibihan, J. J., & Chauhan, S. S. (2017).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Affective Tele-Touch During Induced Emotional Stimuli. IEEE Transactions on Affective Computing, 8(1), 108-118.

Cramer, H., Kemper, N., Amin, A., & Evers, V. (2009. The effects of robot touch and proactive behaviour on perceptions of human-robot interactions. In Human-Robot Interaction (HRI), 2009 4th ACM/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p. 275-276). IEEE.

Dibiase, R. & Gunnoe, J. (2004). Gender and Culture Differences in Touching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4(1), 49-62.

Evans, J. A. (2002). Cautious Caregivers: Gender Stereotypes and the Sexualization of Men Nurses’ Touch.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40(1), 441-448.

Gallup News (17 January 2017). http://news.gallup.com/poll/201731/lgbt-identification-rises.aspx

Haans, A., de Nood, C., & Ijsselsteijn, W.A. (2007). Investigating Response Similarities between Real and Mediated Social Touch: A First Test. CHI'07 Extended Abstracts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pp. 2405-2410.

Hall, J. A. & Veccia, E. M. (1990). More “Touching” Observations: New Insights on Men, Women, and Interpersonal Tou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cyhology 59(6), 1155-1162.

Hertenstein, M. J., Keltner, D., App, B., Bulleit, B. A., & Jaskolka, A. R. (2006). Touch Communicates Distinct Emotions. Emotion 6(3), 528-533.

Hertenstein, M. J., Holmes, R., McCullough, M., & Keltner, D. (2009). The Communication of Emotion via Touch. Emotion 9(4), 566-573.

Heslin, R., Nguyen, T. D., & Nguyen, M. L. (1983). Meaning of Touch: The Case of Touch from a Stranger or Same Sex Person. 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 7, 147-157.

Huisman, Gijs. (2016). Social Touch Technology: A Survey of Haptic Technology for Social Touch. IEEE Transactions on Haptics. 10(3), 392-408.

Kosnar, Petr. (2012). Gender Differences in Same and Opposite Sex Mediated Social Touch: Affective Responses to Physical Contact in a Virtual Environment. Masters Thesis, Eindhoven. Adapted from Heslin, R., Nguyen, T. D., & Nguyen, M. L. (1983). Meaning of touch: The case of touch from a stranger or same sex person. 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 7, 147-157,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Li, J. & Ju, W. (2017). Touching a Mechanical Body: Tactile Contact with Intimate Parts of a Humanoid Robot of Physiologically Arousing. Journal of Human-Robot Interaction 6(3), 118–130.

Major, B., Schmidlin, A. M., & Williams, L. (1990). Gender Patterns in Social Touch: The Impact of Setting and A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4), 634-643.

Nilsen, W. J. & Vrana, S. R. (1998). Some Touching Situa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and Contextual Variables in Cardiovascular Responses to Human Touch.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0(4): 270-276.

Remland, M. S., Jones, T. S., & Brinkman, H. (1995). Interpersonal Distance, Body Orientation, and Touch: Effects of Culture, Gender, and Age.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5(3), 281-297.

Suvilehto, J. T., Glerean, E., Dunbar, R. I. M., Hari, R., & Nummenmaa, L. (2015). Topography of Social Touching Depends on Emotional Bonds between Humans. PNAS 112(45), 13811-13816. Copyright (2015)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does not require permission to reuse images for noncommercial and educational purposes.

Suzuki, K., Yokoyama, M., Kinoshita, Y., Mochizuki, T., Yamada, T., & Sakurai, S. (2016). Enhancing Effect of Mediated Social Touch between Same Gender by Changing Gender Impression. Proceedings of the 7th Augmented Hum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6.

Thompson, E. H. & Hampton, J.A. (2011). The Effect of Relationship Status on Communicating Emotions Through Touch. Cognition & Emotion 25(2), 295-306.

Tremblay, L., Roy-Vaillancourt, M., Chebbi, B., Bouchard, S., Daoust, M., Dénommée, J., & Thorpe, M. (2016). Body Image and Anti-Fat Attitudes: An Experimental Study Using a Haptic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 to Replicate Human Touch.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9(2), 100-106.

Van Erp, J. B., Kyung, K. U., Kassner, S., Carter, J., Brewster, S., Weber, G., & Andrew, I. (2010, July). Setting the Standards for Haptic and Tactile Interactions: ISO’s Work.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 Haptic Sensing and Touch Enabled Computer Applications (pp. 353-358).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Van Erp, J. B., & Toet, A. (2013, September). How to Touch Humans: Guidelines for Social Agents and Robots that Can Touch. In Affective Computing and Intelligent Interaction (ACII), 2013 Humaine Association Conference on (pp. 780-785). IEEE.

Willemse, C. J. A. M, Toet, A., & van Erp, J. B. F. (2017).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Robot-Initiated Social Touch: 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Physical Contact in Human-Robot Interaction. Frontiers in ICT 4:12. doi: 10.3389/fict.2017.00012.

Willis, F. N., & Reeves, D. L. (1976). Touch Interactions in Junior High Students in Relation to Sex and Ra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2(1), 91.

原文網頁連結,如對本網頁翻譯有問題,歡迎聯絡我們



社交機器人逐漸進入我們的生活,包括在健康照護、老年照護、教學以及娛樂等領域。在這些情境中,機器人與人類的互動和溝通依循著適當的社交行為規範。而社交碰觸是人類非口語溝通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憤怒、驚恐以及幸福等情緒能透過碰觸準確地傳達,而更為複雜的情緒,如忌妒,亦能在親近的人之間傳達,例如情侶。

關於人類/機器人之間的研究仍在起步階段,也鮮少有研究考量到人類的社會性別與機器人的「社會性別」(依社交線索建構—請見性別化社交機器人)的互動。分析人類/機器人的社會性別互動對於打造有效的互動是至關重要的。

工程師正在研發透過觸覺裝置虛擬碰觸的新型態溝通方式。而這帶出了碰觸該如何運用在機器人上的相關問題。機器人的碰觸該依循人類的常規嗎?人類和機器人間的碰觸,或透過觸覺裝置中介的碰觸,能與人跟人之間的碰觸有著同樣的意涵嗎?

性別化創新
1. 理解人類之間碰觸的性別動力(Gender Dynamics)。
2. 將性別適切(Gender Appropriate)的碰觸設定進機器人與觸覺裝置中。

下一步
1.分析社會性別對人類/機器人碰觸之影響。
2.分析機器人被認定的社會性別對於人類/機器人碰觸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