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book

教科書:

重新思考語言和視覺表徵

原文網頁連結,如對本網頁翻譯有問題,歡迎聯絡我們



議題

教科書傳遞核心知識給理工科的學生,進一步地,塑造科學研究的本質形象──誰能成為科學家,或是工程師們都在解決什麼樣的問題。這些在資料上放入生理性別社會性別 刻板印象的教科書,持續形塑社會性別的假設並產生謬誤的科學。

方法:重新思考語言和視覺表徵

語言(選擇用來解釋科學概念的選字、比喻、類比和命名慣例)和視覺表徵(選擇用來說明科學概念的圖像、表格和圖表)具有將科學實踐、提出問題、得到的結果與所做的解釋具體化的能力。在教科書中重新思考語言和視覺表徵,可以幫助消除那些限制了發現與創新的無意識社會性別假設,從而減少性別的不平等。

性別化創新:

  1. 修改生物學教科書以納入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研究的新發現。在發育生物學上,擴展人類卵精結合的解釋,指出女性生殖系統在精子運輸和獲能化反應中扮演主動的角色。在細菌學上,移除將細菌視為有性生物體的不科學比喻。
  2. 修改物理學教科書,經由更多社會性別中立的例子來說明科學的原理。
前往完整案例研究

原文網頁連結,如對本網頁翻譯有問題,歡迎聯絡我們



議題
性別化創新 1:修訂生物學教科書
範例 A:發育生物學
方法:重新思考概念和理論
範例 B:細菌學
性別化創新 2:修訂物理學教科書
方法:重新思考語言和視覺表徵
結論和下一步
 

議題

教科書在其出版時間點,呈現了科學領域中的研究假設。教科書中的資訊也形成了下一代科學家的知識基礎。

性別化創新 1:修訂生物學教科書

生物學教科書為了納入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研究的新發現,而有了重大的修改。在發育生物學上,教科書中提及的科學已有修改作者在當中增添更多有關女性生殖道在卵精結合時,運輸和結合配子之作用的資料。在細菌學上,教科書中所用的隱喻已隨著作者避免對細菌分配生理性別而改變。

範例 A:發育生物學:

在1980s年代,教科書對於人類的卵精結合,仍然以「主動的」精子捕捉「被動的」卵子來解釋 (Martin, 1992)。教科書強調精子可自我驅動的特性,卻無視女性生殖系統扮演著同時運輸卵子與精子的角色。同樣地,教科書描述精子活化卵子發育的角色,卻不見女性生殖道對於精子活化上有意義的討論 (Alberts et al., 1983)。

目前教科書已重新撰寫,納入女性生殖系統在懷孕上,對於運送精子和準備(使精子獲能化)之主動角色的新發現。下表列出兩個主要生物學教科書的改變:

這些改變是因為重新思考社會性別概念和理論的結果,並且改善教科書中科學的準確性和性別中立(見方法)。

方法:重新思考概念和理論

在基本的科學概念中,質疑無意識的社會性別假設,像是 「主動的」男性和 「被動的」女性,此舉改變了教科書的內容並可增強科學自身的研究。概念上了解女性與男性兩者在卵精結合上之主動角色的教科書作者,可提供有關發育生物學更全面的資訊。自1930年代起,女性生殖道即被認為是用來運送精子,當時幾種物種模式中的實驗證明,「精子之所以能夠進入與穿越各種動物的子宮〔…〕,是由於自身動力之外的活動。」(Krehbiel et al., 1939)。然而,此資料直到最近才列入教科書中。

訓練研究人員在基礎科學概念中,質疑無意識的社會性別偏見,同時也能帶來些亮點的新證據,包括,女性生殖系統在運送精子至特定卵巢時所扮演的主動角色。在濾泡期的晚期,即將排卵前,女性的子宮和輸卵管會主動地運送精子至主要濾泡。此舉「保證在卵精結合處有最多數量的精子」,因「一個正常週期只會從一個卵巢中釋放一個可與精子結合的卵母細胞」。這個過程可能經由溫度和賀爾蒙的梯度所控制 (Zervokanolakis et al., 2009)。 這個方法的主要問題是:生理性別或社會性別的概念如何影響在特殊領域主導的學者──即研究主題與方法學的選擇、怎樣才算證據?以及他們是如何詮釋?這些概念和理論將如何助於制定研究問題?

選擇使用「被動」女性的隱喻並非無關緊要。反而,正如學者們所指出,科學隱喻是「承載意識形態的」(Navare, 2023)。例如Charudatta Navare認為教科書傾向於將細胞核描述為細胞的「控制中心」的原因之一,並非由於科學現實,而是這項概念一致於普遍的社會性別意識形態,即標記細胞核為男性,而細胞質為女性的普遍性別意識形態(Navare, 2023;Keller, 1997)。此外,正如Navare所示,這些隱喻也將不同的種族和階級結構編碼並自然化了(Navare, 2023)。

這種方法的關鍵問題是:生理性別或社會性別的概念如何影響特定領域的研究方式,即研究主題的選擇、方法論、視什麼為證據以及如何解釋它?這些概念和理論如何有助於提出研究問題?


範例 B:細菌學:

細菌的接合作用是細菌傳遞和接收遺傳物質的非生殖性過程 (Lederberg et al., 1946)。接合作用與有性生殖相比,有許多不同且重要的地方(見以下方法)。然而,在1992年,教科書使用生理性別隱喻來描述細菌的接合作用──指定帶有致育質體的提供者細菌(F+)為「男性」,而不帶有此質體之接受者細菌(F-)為「女性」。除了不準確外,這個比喻等同於「傳遞訊息」是雄性,「接受訊息」是雌性(Spanier, 1995)。現在教科書的作者都避免這樣的比喻。以下表格顯示前後的修改。

這些改變是因為作者重新思考語言的結果──文化訊息深植在特殊的隱喻之中──來描述細菌的接合作用(見以下方法)。

性別化創新 2:修訂物理學教科書

Ann-Margret reproduced from Benson, 1996近來物理學教科書致力於以中性的方式解釋科學原理,也就是說,避免呈現出男性比女性更加「社會性別適當」於從事科學活動。

例如:大學等級的物理學教科書,包括專門針對幾何光學的章節,重點放在鏡子、透鏡、棱鏡與其他光學元件的數學模式。物理現象「無限回歸」---使用平行的平面鏡產生不斷減小的反射無限序列。

Benson所著的普通物理學:修訂版顯示以左圖安瑪格麗特奧爾森(Ann-Margret Olsson)穿著歌舞表演服裝站在兩平面鏡之間來解釋無限回歸 (Benson, 1996)。這個圖示在某方面是有問題的。此圖不需呈現穿著暴露的奧爾森;在科學中不需要運用這樣的圖像來進行解釋。 這個圖像可能會讓潛在的物理學學生感到不舒服,特別是女性;調查指出,女性對於商業化的性影像,較男性有更多負面的感受(Häggström-Nordin et al., 2009)。調查也指出,這樣的影像亦有可能觸犯那些來自性保守文化背景的學生;觀看者對帶有性意涵的圖案,在態度上會有地域和時代上顯著的差異(Fam et al., 2008)。

其他的教科書沒有使用這樣的圖像來表達相同的概念。例如,Cummings等人所著之理解物理學,使用一個大概是中性的例子,一個怪獸位於兩個反射鏡之間,如下圖所示 (Cummings et al., 1996)。

textbook example using picture of gargoyle

haircut example of infinite regress另一本教科書,Knight所著的科學家與工程師的物理學則不含有任何的影像或圖表,而是引述一個情況做參考(再次地推測是性別中立),其中一個很可能是親身經驗的現象,如左圖所示 (Knight, 2004, pp. 753)。

方法:重新思考語言和視覺表徵

選詞、圖表、圖形和圖像具有塑造科學實踐的力量,並加強對社會性別角色的觀念。在教科書中,選擇用來解釋科學原理的字與圖可能會影響:誰參與科學、如何設定研究的優先順序與如何詮釋科學的發現。用以解釋特定科學概念的隱喻暗地裡傳達了意識形態和文化常模。對於教科書而言尤其如此,因為教科書在社會中被合理化為「正式的知識」(Apple 1990;Navare, 2023)。在任何領域的基本概念不應被視為理所當然;應該對社會性別和其他假設進行嚴格的分析。質疑無意識的社會性別偏見有助於確保所產生之假設、檢測、及把知識傳達給學生的嚴謹度。

在教科書裡所使用的語言和影像會影響學生,藉由:

  1. 對於社會性別角色強化刻板印象。在發育生物學的例子中,省略女性生殖道在精子運輸與獲能化反應角色的資訊可能會加強文化上的刻板印象,將女性描述為被動的。而在細菌接合的例子中,將F+個體訂為「男性」,而F-個體訂為「女性」,則是與雄性為主動訊息貢獻者,而雌性為被動接受者的性別刻板印象有關。

  2. 導致非意圖假說和錯誤的結果。在之前討論的細菌接合範例中,對細菌指定生理性別使得接合作用在幾方面有錯誤的詮釋,包括:

    1. 對物種個體分配生理性別意指此物種是有性生殖;然而,細菌接合作用並不是一個生殖過程。

    2. 細菌接合作用可將F-個體轉變成F+個體;在有性生殖的物種,個體的生理性別通常是固定的,且不會因為接觸其他個體而轉變。將F-和F+定義為「女性」和「男性」意指接合作用將女性轉變成男性;有性生殖通常不會有這種結果(Spanier, 1995)。

    3. 細菌的接合作用可發生在不同種的個體,而有性生殖只能產生在一種物種中(Tsinoremas et al., 1994)。不同種的接合作用有很重要的醫學上的應用,因為它可以容許細菌累積基因而賦予其對抗生素的抗藥性 (Griffiths et al., 2000)。

  3. 特定領域招募的女性或男性人數不成比例。在上述物理學的例子中,以圖片說明科學原理會傳遞意料之外的文化訊息,亦即說明誰理當進入這個領域。此舉可能會造成科學教育和之後就業的性別差距 (Tindall et al., 2004)。


結論和下一步

教科書被用於教育下一代科學家與工程學家,且應檢查其中非意圖的社會性別假設。重新思考語言和視覺表徵可以:

  • 移除那些在無意識下可能會限定或限制創新和知識的假設。

  • 移除那些不知不覺中強化性別不平等的假設。



參考資料

Alberts, B., Johnson, A., Lewis, J., Raff, M., Roberts, K., & Walter, P. (2002).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4th ed.). New York: Garland Science.

Alberts, B., Bray, D., Lewis, J., Raff, M., Roberts, K., & Watson, J. (1983).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1st ed.). New York: Garland Science.

Apple, M. W. (1990). The Text and Cultural Politic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hought (JET)/Revue de La Pensée Éducative, 24(3A), 17–33.

Benson, H. (1996). University Physics: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Cummings, K., Laws, P., Redish, E., & Cooney, P. (2004). Understanding Physics, Part 4. Hoboken: John Wiley and Sons.

Fam, K., Waller, D., Ong, F., & Yang, Z. (2008). Controversial Product Advertising in China: Perceptions of Three Generational Cohorts. 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r, 7 (6), 461-469.

Gilbert, S. (2010). Developmental Biology (9th ed.). Sunderland: Sinauer Associates.

Gilbert, S. (1985). Developmental Biology (1st ed.). Sunderland: Sinauer Associates.

Griffiths, A., Miller, J., Suzuki, D., Lewontin, R., & Gelbart, W.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Genetic Analysis (7th ed.). New York: W.H. Freeman and Company.

Häggström-Nordin, E., Tydén, T., Hanson, U., & Larsson, M. (2009). Experiences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Pornography among a Group of Swedish High School Students. European Journal of Contraception and Reproductive Healthcare, 14 (4), 277-284.

Heller, H., Orians, G., & Purves, W. (1992). Life: The Science of Biology (3rd ed.).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Knight, R. (2004). Physic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 Strategic Approach, Volume 3. San Francisco: Addison Wesley.

Krehbiel, R., & Carstens, H. (1939). Roentgen Studies of the Mechanism Involved in Sperm Transportation in the Female Rabbit.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125 (3), 571-578.

Lederberg, J., & Tatum, E. (1946). Gene Recombination in Escherichia Coli. Nature, 158 (4016), 558.

Martin, E. (1992). The Woman in the Body: A Cultural Analysis of Reproduction. Boston: Beacon.

Navare, C. (2023). Instructions, commands, and coercive control: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textbook representation of the living cell. Cultural Studies of Science Education.

Sadava, D., Hillis, D., Heller, H., & Berenbaum, M. (2010). Life: The Science of Biology (9th ed.). New York: W.H. Freeman.

Spanier, B. (1995). Im/partial Science: Gender Ideology in Molecular Biolog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Tindall, T., & Hamil, B. (2004). Gender Disparity in Science Education: The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Solutions. Education, 125 (2), 282-295.

Tsinoremas, N., Kutach, A., Strayer, C., & Golden, S. (1994). Efficient Gene Transfer in Synechococcus sp. Strains PCC 7942 and PCC 6301 by Interspecies Conjugation and Chromosomal Recombination.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176 (21), 6764-6768.

Zervomanolakis, I., Ott, H., Müller, J., Seeber, B., Friess, S., Mattle, V., Virgolini, I., Heute, D., & Wildt, L. (2009). Uterine Mechanisms of Ipsilateral Directed Spermatozoa Transport: Evidence for a Contribution of the Utero-Ovarian Countercurrent System. 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Supplement on Reproductive Bioengineering, 144 (1), S45-S49.

原文網頁連結,如對本網頁翻譯有問題,歡迎聯絡我們



教科書傳遞核心知識給理工科的學生,進一步地,塑造科學研究的本質形象──誰能成為科學家,或是工程師們都在解決什麼樣的問題。這些在資料上放入性別刻板印象的教科書持續形塑社會性別的假設,並產生謬誤的科學。

語言(選擇用來解釋科學概念的選字、比喻、類比和命名慣例)和視覺表徵(選擇用來說明科學概念的圖像、表格和圖表)具有將科學的實踐、提出問題、得到的結果與所做的解釋具體化的能力。在教科書中重新思考語言和視覺表徵可以幫助消除那些限制了發現和創新的無意識社會性別假設。

性別化創新:

  1. 修改生物學教科書以納入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研究的新發現。在發育生物學上,擴展人類卵精結合的解釋,指出女性生殖系統在精子運輸和獲能化反應中扮演主動的角色。在細菌學上,移除將細菌視為有性生物體的不科學比喻。

  2. 修改物理學教科書,經由更多社會性別中立的例子來說明科學的原理。

此圖可能會對於誰應該學習成為一名物理學家傳遞錯誤的訊息。

Ann-Margret reproduced from Benson 1996.

上圖已由性別中立的圖像(下圖)取代。

textbook example using picture of gargo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