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tended Virtual Reality: Analyzing Gender

COVID-19:

分析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

原文網頁連結,如對本網頁翻譯有問題,歡迎聯絡我們



議題

傳染病雖然會影響所有人,但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會影響人體的免疫反應和疾病的進程。大流行疾病的生物性衝擊會與更廣泛的社會和系統性議題相互交織,例如有限的醫療保健,以及經濟和後勤資源。當前COVID-19的全球統計數字顯示,死於急性感染的男性人數比女性要多。然而長遠來看,預計此流行疾病在健康、經濟與社會性後果上,對於女性的危害會大過於男性。健康之外的創新解決方案,例如經濟重返策略、產品開發和AI人工智慧解決方案,也都需要考慮生理性別以及社會性別。

方法:分析生理性別

所有與 COVID-19 發病率和死亡率相關的數據都應依照生理性別分類。無論是經由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種,女性整體來說在接觸如新型冠狀肺炎病毒(SARS-CoV2)等病毒之後,其反應都更為劇烈。在診斷和治療中應考量到這些差異的潛在影響。COVID-19的研究需要整合生理性別變數,包括藉由在藥物研發和臨床前研究中同時使用雌性和雄性細胞和實驗動物,以及在臨床試驗中同時使用女性與男性。所有藥物和疫苗試驗都應包括生理性別特定之分析,因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現副作用。

方法:分析社會性別

應該要以具備性別敏感度的方式來設計防疫措施。據報導,女性更加注重手部的衛生。社會性別影響了家庭中的勞動分工和照料職責。女性更常從事具有高感染風險的職業,例如醫療保健,同時也更常負責照顧生病的家庭成員。防護設備、療法以及金融援助的分配應該要是性別平等的。在開發防疫措施的數位資源時,亦應採取具性別敏感度的設計。

性別化創新:

  1. 研究免疫反應的生理性別差異有助於處理COVID-19 男高於女的致死率。
  2. 關注疫苗和療法的劑量和特定生理性別之副作用對於新冠病毒感染和COVID-19 的治療反應之發展至關重要。
  3. 分析特定社會性別的風險因子從長遠來看,可能有助於降低女性的死亡率。在歐盟,76%的醫護人員是女性。這使得她們暴露於病毒之中的機會大幅增加;因此合身的個人防護器材是必須的。
  4. 設計具性別敏感度的防疫運動可以提高合作度並減少暴露。公共衛生運動要有效果,就應該要在預防措施、數位平台、資料收集、穿戴設備和人工智能預測模型當中,分析並運用特定社會性別之偏好。
  5. 考慮公共安全措施的特定社會性別之社會經濟負擔將可以減輕其不公平的影響。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可能打亂社會性別角色。女性與多元性別族群所面臨的經濟不穩定、歧視和性別相關暴力之風險大出許多。
前往完整案例研究

原文網頁連結,如對本網頁翻譯有問題,歡迎聯絡我們



COVID-19:分析生理性別&分析社會性別

此案例研究於2020年5月28日初次發表,另外亦有PDF檔可參考。

議題

傳染病雖然對每個人都有影響,但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會對於免疫反應和人體疾病的進程有著顯著的影響。重要的是,大流行疾病的生物學影響會與更廣泛的社會性和系統性議題相互交織,例如有限的醫療保健,以及經濟和後勤資源。就COVID-19而言,目前全球統計數據顯示,死於急性感染的男性多於女性(GlobalHealth5050,2020)。然而從長遠來看,女性在健康、經濟和社會後果方面遭受的影響預計會比男性更大。健康以外的創新解決方案,例如經濟再入策略、產品開發和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也都需要考量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

sex term vs. gender term

性別化創新1:研究免疫反應中的生理性別差異

傳染性疾病、自體免疫以及炎症中都已經發現了免疫反應具有生理性別差異。女性似乎對病毒感染反應更為強烈,並且在感染和接種疫苗時會產生更多抗體(Klein & Flanagan, 2016)。

導致這些差異的機制可能是賀爾蒙(例如睪固酮、雌激素或黃體酮的不同影響)、遺傳(生理女性有兩條 X 染色體而男性只有一條)或者與腸道細菌的差異有關。

較為強烈的免疫反應可能會導致女性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更高,但同時也具備更強的抵抗力。初步研究報告指稱,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後,女性體內所產生的亞型抗體IgG高於男性(Zeng et al., 2020)。

這些差異可能與血清測試中的敏感性和特定性有關。病毒用來感染宿主細胞的受體是ACE2受體。該分子編碼在X 染色體上,並會受到體內循環的雌激素和雄激素之影響(Bukowska et al., 2017)。

這意味著對病毒和治療的反應可能會有所差異,特別是正在接受賀爾蒙療法的族群,包括歷經更年期者,或是為了讓身體外貌與自我社會性別認同一致的人。目前美國有兩項小型試驗正在研究雌激素和黃體酮在任何社會性別的身體內對 COVID-19反應的可能影響。(NCT04359329 and NCT04365127).

性別化創新2:關注疫苗與療法之劑量與生理性別特定的副作用

女性整體而言似乎比男性更容易發生藥物副作用。這可能與生物學的差異、治療選擇的差異或報告上的差異有關(見案例研究:處方藥品)。對於新療法和疫苗之反應及療效的潛在生理性別差異都必須納入考量(Tannenbaum et al., 2017)。女性和男性可能需要不同劑量的疫苗,副作用的發生也可能有不同的速度。

例如,由於心跳的生理差異,女性發生心律不整(QT間期延長)的風險更高(見案例研究:不同群體的心臟病)。此風險會隨著心臟藥物和其他許多療法的使用而增加,例如目前正在測試用於對抗 COVID-19的必賴克廔和日舒錠。

此外,在設計臨床試驗時需要考慮特定生理性別的問題,例如在預防胎兒併發症的同時,為孕婦提供挽救生命的可能療法。這在醫療資源有限且生育率可能較高的國家尤其重要,因為懷有身孕的 COVID-19患者數量可能會有明顯的增加。

Horizon 2020計畫中的i-CONSENT 於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了社會性別向度與倫理交織性的調查。調查關切了人們參與臨床試驗時,其中的倫理與安全關係,包括合作夥伴之間的共同決策,以及自決權和權力的影響(Persampieri, 2019)。

方法:分析生理性別

所有與 COVID-19發病率和死亡率相關的數據都應依照生理性別分類(Wenham et al., 2020)。 女性通常在接觸到例如SARS-CoV2等病毒時的反應會更強烈,包括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種皆然 (Klein & Flanagan, 2016),以下這些差異的潛在影響皆應納入考量:

  • 症狀的辨識與報告
  • 診斷與測試的發展
  • 療法的許可

所有針對 COVID-19的研究都需要將生理性別納為一個生物性變量。包括藉由在藥物研發和臨床前研究中同時使用雌性和雄性細胞和實驗動物,以及在臨床試驗中同時使用女性與男性。因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現副作用(Obias-Manno et al., 2007),所有針對 COVID-19 的藥物和疫苗試驗都應包括特定生理性別之分析。


sex and gender as possible modulators of Covid 19

性別化創新3:考量特定社會性別之風險因子

世界各地的女性從事服務行業都較為常見,其中包括了醫療照護。根據歐洲性別平等研究所的數據,歐盟的4900萬名衛生照護工作者中,女性佔了76% (European Institute of Gender Equality)。醫院、療養院和社區的護理專業人員比一般人群更頻繁地接觸病毒。他們暴露於大量的新冠肺炎患者當中,並且可能接觸到更高濃度的病毒 (Liu et al., 2020)。女性同時也在家庭和近鄰社群當中,身負了大部分的照顧職責。

專業和私人風險都必須納入公共衛生策略的因素當中。醫護人員被安排優先接受新冠肺炎病毒的篩檢,但醫院以外的非正式護理人員和醫護工作者是否也有獲得公平的管道?在分配緊急資源時,其預算安排是否具備性別敏感度?個人防護設備是否公平地分配給了醫療機構中所有風險程度相當的人?

除了醫護專業人員外,清潔人員和工友也往往會過度接觸病毒,並且亦需要防護設備。在開發個人防護裝備時,需要分析解剖學上的差異以確保能夠適當貼合,避免人體工學上的麻煩(Sutton, Irvin et al., 2014);同時也應考慮特定社會性別之使用者的偏好 (Tannenbaum et al., 2019)。

Horizon 2020之ACT企畫提供了一個示例,說明如何將 COVID-19大流行這樣的嚴重情況整合入當前的結構性性別主流化活動。ACT為了於研究組織中的性別平等實踐社群開發了一個平台,並且最近更利用其平台舉辦了網路研討會,為受補助對此流行病所進行之研究提供社會性別向度之洞見。

性別化創新4:設計具性別敏感度的防疫運動

遏止新型冠狀肺炎病毒傳播的公共衛生策略包括了控制咳嗽和打噴嚏的方式、保持社交/身體距離和經常洗手。過去曾有研究指出手部衛生維持上的社會性別差異。這些發現應該被納入新冠肺炎防疫運動的設計當中。

普遍來說,女性如廁後洗手的頻率高於男性(Borchgrevink et al., 2013)。女性醫護人員洗手的頻率也高於其男性同事(Szilagyi et al., 2013)。在調查特定社會性別之洗手鼓勵措施時,女性似乎對於以知識為基礎的方法較有反應 (Suen et al., 2019),而男性則對於反感的說法較有反應 (Judah et al., 2009)。這意味著需要創新方式來讓男性更積極地洗手。

為了讓公共衛生運動更有效果,應針對數位平台、資料收集、穿戴式設備和人工智能預測模型進行特定社會性別偏好之分析和運用。

社會性別差異不僅與特定疾病的預防有關,同時也與吸煙、肥胖和糖尿病等一般風險因子的管理有關。吸煙據報是 COVID-19重症的一個顯著風險因子 (Guan et al., 2020),而這點在全球男性中都更為常見,儘管此差異在某些國家正在縮小。

方法:分析社會性別

預防措施應以具有社會性別敏感度的方式設計,以便觸及社群中的每個人。據研究指出,女性較會遵守手部衛生指南 (Borchgrevink et al., 2013),用以鼓勵這類預防行為的激勵措施應該要有社會性別敏感度 (Judah et al., 2009)。

社會性別影響了家庭和社群中的勞動和照護職責之分工。女性更常從事高感染風險的職業,例如醫療照護,並且亦更經常負責照顧生病的家庭成員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2016)。

個人防護裝備的設計必須要考慮到解剖學上的差異以及使用者的社會性別化偏好。防護裝備、療法,以及金融援助的分配應該要是性別平等的。最後,在開發防疫措施所使用的數位平台時,亦應採用具社會性別敏感度之設計。

gender sensitive impact of pandemics


性別化創新5:考慮公共安全措施的特定社會性別之社會經濟負擔

在涉及人傳人的病毒和細菌病原體之流行疾病中,限制身體的接觸相當重要。高傳染性的空氣傳播病毒,例如新型冠狀肺炎病毒SARS-CoV2,已導致世界許多地方採取社交/物理距離措施和隔離措施。在世界大部分地區,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成為無薪僱員或自僱工作者。她們也更有可能在服務行業中工作,例如照護、保健、清潔和食品處理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2016)。

隔離期間強制關閉服務業對非傳統勞動力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影響:「非必要性」勞工失去工作,使個人依賴於伴侶、家庭和國家的經濟資助;「必要性」勞工必須在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壓力下持續其的活動。這兩種情況都有可能改變既定的社會性別角色,並導致公共和家庭環境中的壓力、存在恐懼和暴力激增 (van Gelder et al., 2020)。理解並同情潛在的倖存者亦是在預防措施當中,於Horizon 2020的VRespect.Me計畫裡十分創新的重要關注面向。該計畫開發了一個訓練應用程序,透過虛擬實境將家庭暴力的行為人置放於受害者的位置之上(Seinfeld et al. , 2018)。

社會經濟措施也有可能會加劇現有的不平等。解決方案的設計應該是具有交織性的(參見方法:交織性研究方法),涵括社會出身以及族裔/移民等向度。歐洲研究委員會的計畫 GENDERMACRO調查了女性賦權與家庭經濟之間的複雜關聯。若是單純地為女性家庭成員提供資源而未加考量社會性別動力,例如權力關係、角色預設和優先次序等,可能會導致意想不到的負面後果(Doepke & Tertilt, 2011)。這些發現在制定用以改善所有家庭成員的經濟狀況之社會性別敏感政策時至關重要,尤其是在 COVID-19大流行這般的危機時期之下。

服務供應的限制會以一種社會性別化的方式影響許多領域,其中又以醫療服務尤其相關。世界各地的急診部門皆顯示了與 COVID-19 無關的需求出現下降,這則引發了對於緊急情況(如心臟病發和中風)可能會缺乏治療的擔憂 (Tam et al., 2020)。例行的生育醫療保健也可能受到影響。部份國家針對衛生優先次序之政治決定已經影響到了避孕,以及醫療輔助生育和安全終止懷孕服務的取得。

結論

新型冠狀肺炎(SARS-CoV2/COVID-19)的大流行凸顯了將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分析納入研究和創新過程的迫切需要。死於此疾病的男性看來多於女性,但女性更頻繁地從事高風險工作,並且不成比例地負責照顧身體不適的人。免疫學和治療反應的生理性別差異可以幫助闡明疾病特定之途徑,這對每個人都有益處。考量大流行的社會性別層面可能有助於減輕其社會經濟後果造成的嚴重且長期之不平等。

新型冠狀肺炎(SARS-CoV2/COVID-19)國家與歐盟補助研究之下一步:

生理性別作為一個生物變量,需要被納入SARS-CoV2病毒的感染模式、疾病發展和COVID-19 之治療的研究當中。COVID-19 病理在宿主感染性和臨床病程呈現了生理性別差異。在所有報告中納入生理性別分析將能夠為標靶治療的開發提供新的見解。

在所有 COVID-19 臨床試驗中都必須記錄生理性別。這不應侷限於平衡的參與者比例,最重要的是要包括按照生理性別分類的反應、副作用、劑量調整和長期影響報告。

防疫的方式應具有社會性別敏感度,以確保能被廣泛採用。SARS-CoV2病毒預計會在人群中傳播一段時間,目前尚不確定免疫的程度和持續時間。防疫措施,例如洗手和強制配戴口罩,應以社會性別敏感的方式實施,所使用的個人防護設備亦應針對不同的使用者而設計。數位防疫解決方案的開發應側重於社會性別偏好和障礙。在最近的 EUvsVirus 黑客松和tandem上的 Move It Forward for Women vs. COVID19 黑客松中,都關切到了與家庭暴力和性別暴力相關的面向。

針對此疾病的長期管理以及經濟重返策略的制定,必須要考慮疫情爆發當中的社會性別向度,無論是在失業、照顧職責以及相關的社會不平等之面向。應針對提出的政策進行影響評估(參見方法:影響評估)。亦必須確保所有人都能充分獲得社會、經濟和衛生服務。



參考資料

Borchgrevink, C. P., J. Cha & Kim, S. (2013), ‘Hand washing practices in a college town environ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75(8), 18–24.

Bukowska, A., L. Spiller, C. Wolke, U. Lendeckel, S. Weinert, J. Hoffmann, P.

Bornfleth, I. Kutschka, A. Gardemann, B. Isermann & Goette, A. (2017). ‘Protective regulation of the ACE2/ACE gene expression by estrogen in human atrial tissue from elderly men’.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 (Maywood), 242(14), 1412–1423.

Doepke, M. & Tertilt, M. (2011). ‘Does Female Empowerment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 World Bank. https://doi.org/10.1596/1813-9450-5714

European Institute for Gender Equality. Frontline Workers (https://eige.europa.eu/covid-19-and-gender-equality/frontline-workers). GlobalHealth5050. (2020) (https://globalhealth5050.org/).

Guan, W. J., Z. Y. Ni, Y. Hu, W. H. Liang, C. Q. Ou, J. X. He, L. Liu, H. Shan, C. L. Lei, D. S. C. Hui, B. Du, L. J. Li, G. Zeng, K. Y. Yuen, R. C. Chen, C. L. Tang, T. Wang, P. Y. Chen, J. Xiang, S. Y. Li, J. L. Wang, Z. J. Liang, Y. X. Peng, L. Wei, Y. Liu, Y. H. Hu, P. Peng, J. M. Wang, J. Y. Liu, Z. Chen, G. Li, Z. J. Zheng, S. Q. Qiu, J. Luo, C. J. Ye, S. Y. Zhu, & Zhong, N. S., for the China Medical Treatment Expert Group (2020).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n Chin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2(18), 1708–1720.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2016). ‘Women at Work’,(https://www.ilo.org/gender/Informationresources/Publications/WCMS_457317/lang–en/index.htm).

Judah, G., R. Aunger, W. P. Schmidt, S. Michie, S. Granger & Curtis, V. (2009). ‘Experimental pretesting of hand-washing interventions in a natural setting’,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9 Suppl 2, S405–411.

Klein, S. L. & Flanagan, K. L. (2016).‘Sex differences in immune responses’,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16(10), 626–638.

Liu, Y., L. M. Yan, L. Wan, T. X. Xiang, A. Le, J. M. Liu, M. Peiris, L. L. M. Poon & Zhang, W. (2020). ‘Viral dynamics in mild and severe cases of COVID-19’,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 656-657.

Obias-Manno, D., P. E. Scott, J. Kaczmarczyk, M. Miller, E. Pinnow, L. Lee-Bishop, M. Jones-London, K. Chapman, D. Kallgren & Uhl, K. (2007).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Office of Women’s Health: Impact of science on regulatory policy’, 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16(6), 807–817.

Persampieri, L. (2019). ‘Gender and informed consent in clinical research: Beyond ethical challenges’, BioLaw Journal – Rivista di Biodiritto, (1), 65–87.

Seinfeld, S., J. Arroyo-Palacios, G. Iruretagoyena, R. Hortensius, L. E. Zapata, D. Borland, B. de Gelder, M. Slater & Sanchez-Vives, M. V. (2018). ‘Offenders become the victim in virtual reality: Impact of changing perspective in domestic violence’, Scientific Reports, 8(1), 2692.

Suen, L. K. P., Z. Y. Y. So, S. K. W. Yeung, K. Y. K. Lo & Lam, S. C. (2019).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n hand hygiene knowledge and behaviour: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n gender disparity. e, 19(1), 401.

Sutton, E., M. Irvin, C. Zeigler, G. Lee & Park, A. (2014). ‘The ergonomics of women in surgery’, Surgical Endoscopy, 28(4), 1051–1055.

Szilagyi, L., T. Haidegger, A. Lehotsky, M. Nagy, E. A. Csonka, X. Sun, K. L. Ooi & Fisher, D. (2013), ‘A large-scale assessment of hand hygiene quality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WHO 6-steps. BMC Infectious Disease, 13, 249.

Tam, C. F., K. S. Cheung, S. Lam, A. Wong, A. Yung, M. Sze, Y. M. Lam, C. Chan, T. C. Tsang, M. Tsui, H. F. Tse & Siu, C. W. (2020). ‘Impac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Outbreak on 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re in Hong Kong, China’, 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 13(4), e006631.

Tannenbaum, C., D. Day & A. Matera (2017), ‘Age and sex in drug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for adults’,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121, 83–93.

Tannenbaum, C., R. P. Ellis, F. Eyssel, J. Zou & L. Schiebinger (2019). ‘Sex and gender analysis improv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ure, 575(7781), 137–146.

van Gelder, N., A. Peterman, A. Potts, M. O’Donnell, K. Thompson, N. Shah, & Oertelt-Prigione, S. for the Gender and COVID-19 Working Group (2020). ‘COVID-19: Reducing the risk of infection might increase the risk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EClinicalMedicine, 10348.

Wenham, C., J. Smith, R. Morgan, Gender and C.-W. Group (2020). ‘COVID-19: The gendered impacts of the outbreak’, Lancet, 395(10227), 846–848.

Zeng, F., C. Dai, P. Cai, J. Wang, L. Xu, J. Li, G. Hu & L. Wang (2020). ‘A comparison study of SARS-CoV-2 IgG antibody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COVID-19 patients: A possible reason underlying different outcome between gender’, medRxiv,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26.20040709v1

原文網頁連結,如對本網頁翻譯有問題,歡迎聯絡我們



COVID-19

COVID-19的大流行凸顯了將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分析納入研究的迫切需要。

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差異會影響身體的免疫反應(見圖表)。在生物學上,女性似乎會在感染或接種疫苗時產生更多抗體。其原因可能與荷爾蒙、遺傳或腸道細菌差異有關。正在進行賀爾蒙治療的人的身體反應也可能會有所不同,包括更年期的人,或是為了使自身外貌與社會性別認同變得一致的人。

sex and gender as possible modulators of Covid 19

社會性別分工也會造成感染率的差異。女性更常從事服務行業,包括醫療照護。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女性佔了全球護理人員中的 65% 至 86%。女性同時也在家庭和近鄰社區肩負了大部分的照顧職責。個人防護設備必須要考量到特定社會性別的使用者偏好,以及不同使用者之間的解剖差異,以確保能妥當合身。

社會性別化的態度和行為也有其影響。例如,吸煙率(男性較高)、洗手等防疫措施(男性較低),以及尋求醫療幫助(男性較延遲)都會導致男性更高的染疫風險。

SARS-CoV2/COVID-19 研究的下一步

  1. 生理性別作為一生物變量,需要被納入SARS-CoV2的感染模式、疾病發展和 COVID-19 治療的相關研究中。
  2. 在所有 COVID-19 臨床試驗中都必須要記錄和分析生理性別。
  3. 防疫措施應具有社會性別敏感度,以確保能被廣泛地採用。數位防疫解決方案應關注社會性別化的偏好和障礙。
  4. 在疾病的長期管控和經濟重返政策之訂定上,需要考慮失業、照顧職責和社會不平等各面向的社會性別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