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ee small

性別與醫學─以女性掉髮

及「雄性禿」為例

張中興教授(中國醫藥大學皮膚醫學中心主任)

議題

皮膚是人體最外層的器官,也是分別外在環境與內在環境的介面,有機警的免疫系統和再生能力,在父權醫療體系的階級中,卻被認為是重要性最低(不會有生命危險)的一個領域;皮膚是健康的窗口,更深深影響著一個人的自我形象與尊嚴。以掉髮為例,在男性身上最多出現的是「雄性禿」 (androgenic alopecia),此疾病的命名讓它的研究一直側重於雄性賀爾蒙。近年的研究顯示,非雄性賀爾蒙依賴的分子路徑的致病機轉;而在女性的掉髮,只因外觀像男性的雄性禿,就被稱為「女性的雄性禿」(female androgenic alopecia),假設性的推測,讓這些患者在缺乏客觀評估與研究下,失去正確治療的機會。張教授在做掉髮患者的分析時,發現缺乏鐵質是造成女性掉髮的主因,影響的對象年齡廣泛,從幼兒、剛進入青春期、生育年齡、到停經後都有;當身體缺鐵時,掉髮是比貧血更早出現的身體反應,然而實驗室的正常值卻以貧血的標準訂定何謂缺鐵,而造成延誤診斷。其他影響掉髮的原因則有自體免疫疾病,但缺鐵與自體免疫疾病均鮮少發生於男性,因此,女性的雄性禿是非常不適當的病名。目前對於毛髮生長週期調控的研究,應納入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分析,將有助於提供新的了解。

性別化創新:

  1. 重新檢視父權醫療體系中的醫學知識
  2. 客觀評估「女性掉髮」病徵
  3. 指出「女性雄性禿」病名的不適當性,給予重新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