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檢核單是提供研究人員、專案主管和評估人員、經費申請撰稿人員使用,以及提供贊助機構說明技術和相關產品、服務、基礎設施或程序的發展狀況所使用。檢核單中提供一組關鍵問題,用於將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分析納入工程中,以做為發展性別化創新的基礎。因此,檢核單為工程創新程序內所述方法學的補充文件,應與該資料一同閱讀。如需產品設計資訊,請參見交織性設計。
關鍵問題
- 技術的潛在客戶具有不同特質(社會性別認同、生理性別、年齡、族群、專才、職業、教育程度、收入、家庭和生活安排、對於技術的熟悉度和態度等),這些因素在此開發中的技術裡扮演何種角色(如果有的話)?(請參見:重新思考研究優先次序與結果;交織性研究方法;批判常規的創新)
- 是否該考量女性和男性間,在構造和生理上的基本差異(例如身高、體力、活動範圍等。)?(請參見名詞解釋:生理性別;請參見方法:分析生理性別;重新思考標準和參考模型)
- 是否該考量女人、男人以及非二元主體間,在構造和生理上更進一步的差異(例如視力、聽力、聲音高低、觸覺、嗅覺和味覺,本體感覺、肌張力、溫度感知等。)?
- 該技術的潛在應用範圍為何(例如職場生活、休閒活動、家庭等)?這些內容是否顯示不同族群的潛在客戶有不同的使用模式?請參見名詞解釋:社會性別;請參見方法:分析社會性別;交織性研究方法。
- 不同族群的潛在客戶(例如非二元主體、女人、男人、年長或年輕等)對於介面是否會有不同的期待?過往創新中的某些特性,是否會強化現存的社會性別不平等、社會性別常模、或刻板印象?(請參見:形成研究問題;參與式研究和設計)
- 不同族群的潛在客戶對於外觀設計是否會有不同的期待?
- 不同族群的潛在客戶對於特性和功能是否會有不同的期待?
- 在早期開發階段就針對特定族群量身訂製此技術,是否較符合成本效益,或是此技術在開發完成後,仍可以低成本進行調整?
- 外觀設計是否有將潛在客戶套入刻版印象或冒犯潛在客戶的風險(例如強加角色楷模、角色替身、各形式的性別歧視或種族歧視等)?
- 技術設計方式是否有排除特定族群(例如年長者)的風險?
- 某些設定是否會加強現有的社會角色(例如勞動力中社會性別的隔離情形;比方男性和工程連結,而女性和居家技術連結)?
- 基於上述,在您的行業有哪些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或交織性的相關變數?對於這些因素,您有哪些目前不知道的事情需要了解?
- 是否有可能和/或必要建立可用性實驗室或執行人體工學測試?您可能會使用哪些額外工具來進行監測(問卷、工作坊等)?
- 您是否有確保測試族群的多樣性(在年齡、生理性別、社會性別認同、族群、身高等方面)?
- 針對您的技術,您是否能想出其他更多的客戶族群或應用範圍?
- 若要界定這些族群/市場,需要多少研究工作?
- 您的經營模式是否因為未充分考量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或交織性因素,而失去潛在的機會?分析這些因素能夠透過性別化創新開啟那些新的商業機會?
- 您是否已找出您所需的特定社會性別或其他形式的專業?
- 您的內部和外部團隊是否包含所需的社會性別專業?如果沒有,您的團隊將如何努力納入社會性別專才?
- 目標族群的成員是否擁有與此技術之開發或應用相關,且需要被納入創新過程中的特定專業能力?
- 您的團隊將如何努力,確保在產品的設計和開發中,納入目標族群的各樣專才、興趣和需求?(請參見:參與式研究和設計)
- 特定族群是否(例如因為性別化或特定年齡的分工)等原因,而具備預防有害結果(如增加社會性別不平等或環境破壞等)的潛力?
- 您的團隊將如何努力以確保自身得以從與生理性別、社會性別以及交織性分析相關的外部專業中學習,並建立團隊內部的相關能力?
- 您的團隊是否了解如何將社會性別專業知識和創新標準納入現有設計、工程和品管方法(如品質機能展開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故障模式效應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 Analysis [FMEA])或是六標準差 (Six Sigma)中?
(A) 判定生理性別的相關性
(B) 判定社會性別的相關性
(C) 判定所需工具
(D) 判定創新的可能性
(E) 取得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專業
參考文獻
This Checklist is based on the Fraunhofer - project "Discover Gender", which was funded from the German Ministry for Research from 2004-2006. See:
Bührer, S., & Schraudner, M. (Eds.) (2006). Wie können Gender-Aspekte in
Forschungsvorhaben erkannt und bewertet werden? Karlsruhe: Fraunhofer Verlag.
Schraudner, M. (2010). Fraunhofer’s DiscoverGender Research Findings. In Spritzley, A.,Ohlausen, P., Sprath, D., (Eds.), The Innovation Potential of Diversity: Practical Examples for the Innovation Management, pp. 169–185. Berlin: Fraunhofer-Institut für System- und Innovationsforschung.
請參見:
Vinnova. 何謂批判常模的創新?
性別化創新-交織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