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柔特質與陽剛特質

原文網頁連結,如對本網頁翻譯有問題,歡迎聯絡我們



「陰柔特質」和「陽剛特質」可用來描述性別身分(見:社會性別)。陰柔特質與陽剛特質存在於日常語言中,並描述社會文化的分類範疇;這些名詞在生物學亦有不同的使用方式(見下方)。由於陰柔特質和陽剛特質是一種性別身分,它們會透過社會文化過程,而非生物性差異(而且不應被本質化)塑造而成。陰柔特質和陽剛特質是多元且動態的;它們會隨著個人的文化背景而有所變動。

讀者需牢記的重點,如下:

  • 在日常語言中,陰柔特質和陽剛特質不會有相對應的生理性別。在任一種文化中,不論最後被男性或是女性採用,特定的行為或做法普遍地被認為是「陰柔(女性化)」或「陽剛(男性化)」。陰柔特質和陽剛特質並不指涉性取向。
  • 陰柔特質和陽剛特質是多元的─並以多種形式存在著。透過地域、宗教、階層、國家文化以及其他社會性因素界定何謂「陰柔」、何謂「陽剛」。陰柔特質和陽剛特質同時也會因文化差異而有不同的價值。
  • 任何人(不論是男性或女性)都參與在陰柔特質和陽剛特質的眾多形式中,而他/她如何採用陰柔特質與陽剛特質,取決於所處的背景脈絡、他人的期望、生命階段等差異。因此,男性可以參與傳統上常被認為是「女性化」的活動,例如:照顧生病的父母。
  • 透過觀察女性和男性的行為,會形塑對於「女性化」和「男性化」行為理解的文化概念。而這種將特定行為與性別作連結稱作「性別標記」,以職業選擇為例,「性別標記」會讓女性和男性依循傳統做所屬性別的工作,並阻礙人們選擇那些「不真實性別」(gender-inauthentic)的職業 (Faulkner, 2009)。
  • 陰柔特質和陽剛特質可經由學習而來。關於「何謂陰柔」以及「何謂陽剛」的訊息已嵌入在廣告、媒體、新聞、教育題材等中,這些訊息存在於各種環境中,從家庭到工作場合,甚至公共空間。 


生物學說明:雖然名詞「女性化」和「男性化」在日常用語中屬於社會性別名詞(社會文化範疇),但它們在生物學中夾帶著不同的含義。男性化是指雄性物種特有形態的發展,例如:沃爾夫管和雄性生殖結構。女性化指的是雌性物種特有形態的發展,例如:苗勒管和雌性生殖結構。舉例來說,為了成為一個具繁殖功能的雌性個體,發展女性化和去除男性化必須同時並行。反之亦然於雄性物種(Uhlenhaut et al., 2009)。

參考資料

Faulkner, W. (2009). Doing Gender in Engineering Workplace Cultures: Part II—Gender In/Authenticity and the In/Visibility Paradox. Engineering Studies, 1 (3), 169-189.

Uhlenhaut, N., Jakob, S., Anlag, K., Eisenberger, T., Sekido, R., Kress, J., Treier, A., Klugmann, C., Klasen, C., Holter, N., Riethmacher, D., Schütz, G., Cooney, A., Lovell-Badge, R., & Treier, M. (2009). Somatic Sex Reprogramming of Adult Ovaries to Testes by FOXL2 Ablation. Cell, 139 (6), 1130-1142.

 

 

計畫補助單位:double logo

double logo double logo double logo

 

termssit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