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

原文網頁連結,如對本網頁翻譯有問題,歡迎聯絡我們



女性主義提倡社會、政治、經濟以及智識的女性男性之平等。女性主義定義了一種政治性觀點,並區分生理性別社會性別之差異。

女性主義的思考帶來非常不一樣的觀點,而這些觀點座落在不同的人身上。女性主義中有許多流派,並且和各式各樣的哲學與政治觀點有關。Sue V. Rosser已經分辨出至少十個用於科學與技術領域之女性主義方法(Rosser, 2008)。

在歐洲、美國和其他地方,許多人實踐女性主義時並稱自己為「女性主義者」,絕大多數的歐洲人和美國人是女性主義者,至少是自由女性主義者,也就是說,他們支持女性的平等權和就業機會。重要的是,我們會發現,在某時某地標定為「女性主義者」的對象,在另一個時間地點卻是日常現象。這是一個奇異的現象,因為當科學、醫學、工程或者文化更加普遍及廣泛地接受「女性主義」觀點與行為時,這些實踐行為與觀點的人們反而就不再被認為是「女性主義者」,而只是單純的「公正者」或「說實話的人」。因此,「女性主義者」這項名詞將會持續指向位居前線的倡議人士和政策(Schiebinger, 1999)。

在這裡,我們將介紹四大女性主義的研究方法。雖然這些方法都不同,但並不相互排斥,也無法用其中一個取代其它方法。這些方法代表了指導研究,立法和政策的基本策略。

  1. 1792年,自從英國女性主義者Mary Wollstonecraft在其著作《平反婦女權利主要形式》大力呼籲女性的平等權時,自由女性主義或是平等方針已經成為領導美國及多數西歐國家女性主義的形式。自由女性主義向主要立法機構訴諸保障婦女的平等權利、教育、工資和機會(歐洲,1999年的阿姆斯特丹條約;美國,1963年的同工同酬法案1972年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條,以及1972年的平等機會就業法)。自由女性主義因不承認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差異而受到批評。自由女性主義通常被認為是「主張社會同化者」,意思是若女性要成功,必須改變女性,而不是改變社會或文化。
  2. 差異女性主義普遍強調男性與女性的差異。這種方法產生於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主張提升受傳統貶低之「女性化」價值,例如:主觀性、照護、感覺或是同情。此方法可以從女性視角觀察研究中恐遺漏的部分,以辨識科學和科技領域可能存在的偏差,此外,有時也以「女性了解的方式」表現。差異女性主義因其本質主義的色彩而受到批評。差異女性主義傾向浪漫化傳統的陰柔特質陽剛特質,並且加強了傳統的刻板印象。這種做法沒有考慮到跨越階級和文化的男性與女性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和價值觀。
  3. 共同建構論分析了科學/技術以及性別,彼此如何相互塑造對方 (Faulkner, 2001; Oudshoorn et al., 2004)。性別身分與科學/技術同時產生;沒有任何一方早先於另一方。在科學研究與技術發展中理解性別是重要的,理解性別之後所推論出來的結論具有社交性;它滲透了文物、文化和社會身份。共同建構論試圖避免技術決定論(視技術為現代性的主要推動力),以及性別本質主義(視性別為先天、不可改變的特徵)。
  4. 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分析,透過對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分析,了解性別分析如何影響研究的各個階段,包括研究設計中的優先次序設定、決定資金、計畫目標、研究方法、資料數據的蒐集和分析、評估結果、制定專利和應用於市場的想法,納入性別分析可豐富科學、醫藥衛生和工程研究 (Schiebinger et al., 2011)。此研究方法優先採用性別分析(而非規定),試圖導引與實踐性別平等,利用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分析作為一種激發科學和技術創造力的資源,得以同時提升男性、女性與多元性別的生活品質。

參考資料

Faulkner, W. (2001). The Technology Question in Feminism: A View from Feminist Technology Studies. 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24 (1), 79-95.

Oudshoorn, N., Rommes, E., & Stienstra, M. (2004). Configuring the User as Everybody: Gender and Design Cultur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29 (1), 30-63.

Rosser, S. (2005). Through the Lenses of Feminist Theory: Focus on Wome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rontiers: A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 26 (1), 1-23.

Schiebinger, L. (1999). Has Feminism Changed Scien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chiebinger, L., & Schraudner, M. (2011).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Achieving Gendered Innovations in Science, Medicine, and Engineering.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eviews, 36 (2), 154-167.

 

 

計畫補助單位:double logo

double logo double logo double logo

 

termssite map